乌镇有哪些特色民俗?
1、元宵走桥,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,俗称“正月半”,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,入夜三五结伴出游,途中要走十座桥,路线不可重复,此俗源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灾禳解活动,称“走十桥”或“去百病”。
2、清明踏青,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而乌镇更有许多与养蚕相关的习俗,前一夕“清明夜”,做青团、裹粽子、设祭“禳白虎”,门前用石灰画弓矢,以祈蚕,煮螺蛳,以针挑食螺肉,名“挑青”。清明日起四乡蚕农齐赴普静寺烧香祈蚕,名“香市”。
3、端午吃粽,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,古人都以“重五”为“毒气横溢,鬼魅活跃”的“恶日”。食黄鱼、饮雄黄酒,乃至啖蛇虫以毒攻毒,用苍树、白芷、鳖甲、芸香“打蚊烟”,墙边屋角喷雄黄酒、撒生石灰水以驱虫豸,凡此种种都带有禳解的性质。
4、分龙彩雨,农历五月二十五为“分龙日”,各坊水龙会整装集队,带上全副救火器具,会聚于镇中旷地河畔。
5、天贶晒虫,农历六月初六,读书人家晒书籍,寺庙僧尼晒经卷,普通百姓晒衣物,这一天牵猫狗浴于河的习俗,据说可避虱蛀,镇人晒热水为孩童洗澡,妇女于这一天洗发,而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则是由混浴引申而来。
6、中元河灯,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,俗称“七月半”,当日,道观作斋醮荐福,佛寺行“盂兰盆会”,释道两教共举法事,民间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,故又称“鬼节”。
乌镇的特色物产介绍
乌镇商业区以中市为中心,东南西北四栅各成系统,又有自己的中心,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商业网络。如东栅的中心是财神湾,全镇最大的水产集散中心就在这里,乌镇最大的批发零售商徐恒裕东号和西号也在这里。林家铺子旁有锦和斋,经营南北货物。在乌镇外围,有黄金水岸为中心的商铺作为一个新兴的商业区,已开设多家超市、蚕丝被等商场。
1、乌锦,乌镇丝绸著名老字号益大丝号的创始人沈永昌有一儿子名沈学文,他继承父业后,为摆脱传统木机绵绸在市场上滞销的窘境,经多方考察后决定以织锦产品代替传统产品。
2、丝棉,乌镇是蚕桑之乡、丝绸之府的中心地带,所出产的丝绵质地坚柔,无块、无筋、无杂质,色泽洁白,匀薄如纸。当地人称丝绵为“大环绵”或“手绵”。
3、布鞋,在中国人原生态的生活中,布鞋是不可或缺的。乌镇布鞋是手工千层底布鞋。
4、篦梳,乌镇竹、木、羊角、牛角等物产丰富,经选料、开模、整型、刨光等一套工艺,形状各异、功能不同的篦梳便在匠人手中成形,贵在天然,兼有保健功效。
5、湖笔,乌镇历史上隶属湖州府,湖笔的制作工艺在这里十分盛行,湖笔采用山羊、黄鼠狼、山兔等兽毛为原料,经过七十多道手工制作而成,具有尖、齐、圆、健四大特色。
6、白水鱼,乌镇水域的野生鱼类,生长在无污染的河流中,其肉嫩味美,属稀有淡水珍品。
7、手工酱,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,距今已经有二千多年历史,均以天然发酵、酿制。清咸丰九年(1859年),镇人陶叙昌创立了以自己名字为号的叙昌酱园,此为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早的酱园。
8、三白酒,三白酒是乌镇人的美酒,天然原料纯手工酿成。何谓三白酒?《乌青镇志》上说:“以白米、白面、白水成之,故有是名”。三白酒除了55℃的三白酒外,还生产12℃的白糯米酒以及4℃的甜白酒。
9、姑嫂饼,乌镇姑嫂饼是桐乡乌镇的传统名点。据《乌青镇志》记载,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。民间传说它是因姑嫂二人斗气而成,故名。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,比棋子饼略大。
10、熏豆茶,又称烘豆茶,主要原料是薰豆,辅料有桂花、炒芝麻、橙皮、萝卜丝、苏子、炒柏子等,故乌镇人有“吃茶”一说。
11、生铁锅,1866年,铁匠沈济在乌镇开设冶坊,是为乌镇冶业的开端,也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坊。沈家精湛的冶炼技术一直保留至今。今天的亦昌冶坊中,工匠们依然在使用传统的冶炼浇铸工艺制作铁器,昔日的煤炭旺火改成了电炉熔铁,风箱扇火换成了鼓风机助燃,选料是优质的纯生铁,制作工艺也一如祖辈。
12、杭白菊,杭白菊其实并不产于杭州。1999年5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“中国杭白菊之乡”的桐乡市,杭白菊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%以上,是杭白菊的中国原产地,享有“杭白贡菊与龙井名茶”并提的荣耀。杭白菊又称甘菊,是中国传统的栽培药用植物,是浙江省八大名药材“浙八味”之一。
13、蓝印花布,俗称“石灰拷花布”、“拷花蓝布”,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,用棉线纺织、黄豆粉刮浆、蓝草汁印花,纯粹手工、环保。主要产品有成衣、三角头巾、茶杯垫、折扇、桌布、门帘、雨伞、手机袋、钱包、背包、各式象形挂件等。
14、木雕竹刻,乌镇的手工艺十分发达,从日常竹木用品到工艺品,体现乌镇人的聪慧灵巧。
15、乌镇定胜糕,定胜糕的形状为荷花状,外层是精制的香米和糯米粉,米粉细而均匀,里面是豆沙馅,中间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。
标签: